报载,安徽男孩儿小伟要去外地大学报到,母亲赶到火车站,把他的录取通知书撕得粉碎!
这样的事真少见,高度重视教育的中国父母,谁不是兴高采烈送孩子上大学?可小伟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本来可以顺利考入大学本科,却故意在考试时“发挥失常”,并“如愿以偿”地填报了一所专科院校――这样他就可以跟女友继续同窗共读了!
记得50年前一部红色影片中有支撩人的曲子:“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呦,十八岁的哥哥坐在那小河边……”眼下这个时代比那时不知要开放多少倍,你要求今天的“十八岁哥哥”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可能吗?作为过来人,我理解小伟的心情:一个热恋中的男孩子,他的世界变小了;什么家长的期望、个人的前途,在他的心目中,世界小到只能容下两个人!
我当然更理解那位撕碎通知书的母亲。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位母亲大概从十月怀胎起,已在一遍遍构筑着子女成龙梦:从听音乐、诵唐诗的胎教,到出生后购买高价外国奶粉、名牌纸尿裤;接下来是给孩子报班,陪他(她)学琴、学舞、学外语、学奥数……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可以一掷万金。据我所知,有的父母不惜花费数百万置业迁居,只为获得一个名校的学区名额!
这位母亲跟所有母亲一样,她理想中的儿子当然应该是清华北大、哈佛剑桥一路走下去;功成名就之后,娶个貌美贤惠的儿媳,组成美满家庭,生个大胖孙子……而今眼看梦幻成空,当妈的能不着急吗?
新闻报道贵在简洁,这对母子的具体情况不得其详。一般而言,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总是集中在学习成绩、身体成长上。关心的方式,也总是金钱投入加上叮咛嘱咐;很少有家长关注到孩子的生理成长和心理变化――如果有人告诉她孩子在恋爱,她会说:他还小,又单纯,怎么会?
有经验的家长或教师,对此应早有预见,并加以适度引导和合理干预,也许事情还不至于发展到这一步――还好,新闻中的男孩儿在母亲的坚持以及旁人的劝说下,最终跟着母亲回了家,答应再考虑考虑。
不过我很替这对母子担心。也许孩子经过考虑,终于放弃了这段感情,复读一年,明年考上大本;以后的路越走越顺,母子尽释前嫌,皆大欢喜。但也有另外的风险,即孩子从此一蹶不振,一辈子不能原谅母亲!
说到底,孩子一过十八,已是成人;母亲已无权干涉他的自主选择。事已至此,不如随他去。也许一入学,男孩儿自己就后悔了;加之年轻人感情摇摆不定,谁能保证两人一定能步入婚姻殿堂?现实的挫折会给孩子足够深刻的教训,逼他反思、促他成长。也许到那时,他才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心怀感激。他还年轻,重新选择道路,为时并不晚。
看过一篇文章,记述一位台湾母亲的“育女经”:她的女儿中学时陷入热恋不能自拔,执意要结婚生子,并因此放弃了升学深造的机会。不料女儿做母亲后,又想重返校园,于是托外公外婆照料孩子,自己再披青衫,终于学有所成。在此期间,父母一直尊重女儿的选择,相信她有能力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自己教育自己。
我近年反思教育的最重要心得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不但孩子如是,成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