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迟的孩子》
作者: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顾鹏 王文卿
版本: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3年11月
未成熟的生命总是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力和本能。虽然生命成长的路途总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只要没有过分的外力阻碍,得天地精华之滋养,仰日月恩泽之照耀,一个生命总会正常成长。世间万物,同理同源。
托马斯·索维尔的儿子在该说话时迟迟不会说话,他和妻子非常焦虑,开始带着孩子去不同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测试。
语迟现象往往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典型症状,索维尔夫妇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治疗过程中及之后接触到很多语迟的孩子,他们经常会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
他的太太一度失去信心,认为孩子可能是有问题。但这位父亲凭自己的直觉,拒绝给孩子贴上有病的标签,并听从了一位经济学教授的建议,不再折腾孩子,不再带他做各种检查和治疗,只给儿子爱和关注,给他自信和安全——他的儿子慢慢地一切变得正常,智力出色,心理健康,顺利进入大学,然后进入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中心工作。
这个令人振奋的事实让这位父亲不得不去和遇到类似问题的家长们分享,于是,语迟儿童家庭互助小组渐渐形成。小组中几十个家庭中的孩子都有“语迟症”,不少人已被诊断为“自闭症”,他们的家长自从参加这个小组后,互相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彼此鼓励,于是他们的孩子一个一个地出现令人惊喜的变化,大多回归正常,有的甚至表现得极为出色。
那么,这个小组的经验是什么?他们最核心的分享成果是什么?
透过书中案例来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前面索维尔做的那些:停止给孩子贴标签,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拒绝把孩子送进特殊教育班或学校,让孩子回归正常的群体,同时用关爱陪伴孩子——就是这样“不作为”,效果反而超过了那些积极的、复杂的治疗和训练。小组成员被自己获得的意外成功震惊了,这促使这位经济学家必须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写出来。
这些语迟的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停止贴标签和治疗,反而都变得正常,对此书中没有答案。
但我们可以用千百年来教育心理学积累的业已成熟的理论进行分析,在这里替作者给出简单的回答。
简述之,儿童开口说话本来就有早有晚,有的一岁就开口说话,有的两、三岁甚至四、五岁才开口。造成孩子这种说话早晚和话语多少的情况,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个体差异,这一点无需多解释。
还有一种是儿童早期生活缺陷所致。在刚出生的前两三年,孩子最需要两样东西:语言刺激和情感互动。如果缺失了这两样东西,不仅情感和智力发育会受到影响,语言功能也启动迟缓,所以他们学习说话,需要耗费比一般儿童更多的时间。
不管哪种情况,只要孩子听力正常,发声系统没有异常情况,都不需要用人力进行过度干涉,或者说,即使“干涉”,也需要对症下药,办法很简单,就是多和孩子进行语言及情感交流,关键是要让孩子心理轻松,有自信,待说话的身心条件成熟了,瓜熟蒂落,自然会开口。
在孩子说话条件还不成熟时,就把他划到“有病”的人堆里,对他进行反自然的训练,那样只能雪上加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孩子在停止贴标签,停止训练之后,反而说话进步很快,恢复到正常。
索维尔小组的这些父母无疑是幸运的,但这样幸运的人现在还是极少数。无论如何,这本书的出版非常有意义,我相信它会给一些人带来生命中最大的福祉。
□尹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