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29日在京看望留守儿童时强调:老师、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责任。让他们“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从习近平重要指示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社会应有教育量和正影响率,许多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十分脆弱,不良行为习惯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消弱了他们求学向善的信念。我们认为,要有效地抓好这项工作,最起码要采取如下三项措施:
一、用丰富的集体活动拴住留守儿童身心
拴住身心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提。当前,农村部分学校过分强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弱化了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的多样性。导致寂寞的留守儿童厌倦校园学习生活,时常逃出校园到社会上寻求刺激。如上网吧、玩电子游戏、赌博等违纪现象。只有营造起一个如家庭般温暖的活泼校园,才能拴住留守儿童身心,为抓好德育创造稳定的秩序。
(一)经常开展文体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歌咏与球类比赛活动最使学生快乐,是众多留守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也最易于施行。只要施行得好,就能起到很好凝聚儿童团体意识、发挥儿童团结协作精神、及参予合作过程中互相帮助的的作用。因此,在操作上,学校及班主任要足够重视,将指导、鼓励、表扬、奖励等激励措施贯穿于文体活动全过程,经常围绕在儿童的周围,让他们时常感受到来自周围每一个人的爱的期待与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杜绝经常对他们责备训斥,杜绝走形式式的活动开展,杜绝有失公允的厚此薄彼的伤害儿童心灵的行为出现。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乐去参予,想去参予。
(二)经常开展读经典诗词活动。感受中华美德贤文的浓厚熏陶,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虽然在课堂上不同程度接触到了经典文化,但是受到课堂教学目标及任务指向性的影响,他们知道的还非常零散肤浅,在深度及广度上还达不到现实中的要求。因此,只有课后通过学校系统的引领与比赛诵读这个载体,才能让儿童对德育知识及行为接触得宽广,感触得深刻。同时,活动中的读后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儿童灵魂,发挥榜样作用,从而调动起更多学生向善求知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留守儿童向善求知的行为习惯。
(三)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除了学校深入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的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外,还应和学生所在的各个村党支部联系,由村党支部发动村干、妇联、团组织等,广泛开展以“联系无大人看管的留守儿童帮解愁、联系家务繁重的留守儿童帮解忧、联系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帮济困”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帮”关爱活动,努力做到联系关爱留守儿童全覆盖,使留守儿童在学校不再自卑,回到家里不再孤单,逢年过节不再冷落,在欢乐、祥和、温馨的关怀中偷快生话。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收起心坚持到校学习,热起心高兴接受道德教育。
二、用耐心的关爱教育塑造留守儿童心灵
用关爱教育塑造留守儿童心灵,本质是用关爱的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细化为小学生易于理解的小道理,紧密结合日常遇到的问题和不良行为表现,进行耐心灌输引学,让他们在心灵上逐步树立核心价值观念。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一)要当好学生心灵的呵护者。前苏联署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对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缺少父母的爱,一些良好的为人常识知之不多,导致交际礼仪、待人接物等言行比较粗鲁。虽然“问题学生”不一定就是坏学生,但长期以来,有些教师习惯给这类学生戴“差生”、“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帽子,给学生心灵上造成无比的伤痛。作为教师,应更多地去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和呵护孩子的心灵,去给予更多的关怀启迪。比较管用的是采用“清晰性原则”,就是用事例把问题讲明白,让学生从中明白必须遵守的原则道理的重要性。它是从心灵的高度去唤醒学生的良知。这里,要求教师必须担当起学生家长没有完成的义务。比如经常陪学生玩,同学生聊天,帮他们解除烦恼困惑,指引他们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如何注意整理自己的衣食住行,做个讲节俭、讲卫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并柜据学生的行当表现,适时给予关爱,给予指正,给予鼓励,让留守儿童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每一天。
(二)要当好学生心灵的保健者。学生心灵保健包括不良心理问题预防、不良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不良心理问题及早校正。教师应努力做到:一是怀着爱心认真做好学生心灵不良问题的预防。“教师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因而,为达到学生健康、良好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就必须坚持“爱字出发、防字入手、育字入脑”进行不良心理问题预防。其中“育字入脑”、提高课堂道德教育实效、使道德要求入脑才是最根本的预防;二是多方留意及早发现不良心理苗头。途径有不良行为分析、心理健康普查、外界不良因素联想等,从中找出良心理苗头。如我校每年都采用“心理健康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然后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三是讲求艺术及早做好不良心理问题校正。校正的基本方法有教育、批评和导行三种,不管采用哪一种,都必须讲求艺术才有可能凑效。比如批评,目的是为了教育好儿童,但如果批评太直接,学生受不了,就失去教育的机会。如采取曲折委婉之法,学生就觉得很舒服,心里受到了震撼,因此他接受了老师的批评,教师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如果学生长期处在这一情境中接受教育,相信他们的集体观念、自我意识方面均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要做好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在教学之中塑造。要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门功课教学之中。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有针对性地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在回答学生咨询中塑造。当学生把教师看成自已的朋友之后,就会经常向教师表露自己的真实心理,向教师问及许多心中感到不懂、不懈、或疑感不定的问题,这就是心理咨询。对于学生的心理咨询,教师不能不屑一顾,而是倍加珍惜,经过填密思考之后,及时予以热情且正确的回答,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有关自卑、困难、辍学打算等心理咨询,教师应该既从心理上给予关爱性、鼓励性回答,又要想办法同学生亲人联系,尽可能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借以减轻学生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增强奋发自信和行为积极。同时,还应措机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同类难题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追求,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冲击。三是在讲故事中塑造。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启迪良知,让故事来讲理,让事实来说话,让事例来感染,这是习总书记的讲话中经常运用的方式,这一方式非常适用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因为故事和事例生动有趣、鲜活实在,好懂好记,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巨大的感染效应,儿童从这些故事和事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明辨是非、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四是在信任鼓励学生中塑造。儿童正处于自信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肯定和赞扬。教师要善善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一专长,增强学生的自信。有的学生从小能力倾向便会显露,如舞文弄墨、酷爱绘画、喜欢打球等。而有的学生虽有喜爱某项活动的倾向,但却不敢表露。教师的责任就是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专长,顺势加以引导及培养,增加学生的兴趣和自信。这样,即便学生在学习上一时成绩不佳,也不致因此而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还感到自己的专长,将来或许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干出一番成就。
三、用浓厚的道德环境催生留守儿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