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童年成长 > 是谁让三千万儿童“被钢琴绑架”?

是谁让三千万儿童“被钢琴绑架”?



据新闻报道,中国音乐家协会透露,目前中国学钢琴的人数已超3000万人,且以少年儿童居多。近年来,郎朗正在通过名下的基金会进行琴童的培养工作。郎朗称,“自己练琴的时候也会很孤独,每天都要练习六个小时以上,这是非常枯燥的。但是,当你和另外一个朋友一起练琴的时候,就感觉像做作业一样,会把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全部激发出来。”

郎朗希望通过合奏的形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练琴过程中形成互相督促、互相鼓励的良好氛围。郎朗说,“大家一起演奏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优点放大一百倍,缺点也会放大一百倍,能够很容易地意识到自己有哪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改进和提高。”

朗朗是中国的音乐天才,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朗朗——天才是不能复制的,而且天才也不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更不是靠所谓“合奏”或者某种气氛培养出来的。

超3000万少年儿童“被钢琴绑架”——打造音乐神童反应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其实这是一种不顾教育规律的功利思想在作怪。神童听上去很美,但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因材施教”,功利心态助长了短视教育。

想当年某些大学或重点中学曾轰轰烈烈举办过神童班。什么样的人能进神童班?无非是所谓天资聪慧、智商过人的孩子。

神童班有什么奥秘?无非是缩短学习周期。一个是选拔小学毕业生,用4年时间完成初中和高中学业;一个是选拔初中毕业生,用2年时间学完所有高中课程,而教学内容与其他班级相比,基本无差异。这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神童班”,更大程度上变成了“抢跑班”,利用孩子的所谓“高智商”,提早启动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打造神童就是一场新的造神闹剧。与其说是推进教育改革,不如说是全社会——包括新闻舆论、文学界、教育者和家长们在最大程度上博取眼球效应,快速追求所谓教育成果。

记得央视一期有一档新闻调查类节目,曾经做了一个主题就是《神童的成长》的节目,讲的是湖南的一个小神童,2岁掌握1000多个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小学只读了两年就 “连级跳”,13岁考入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却在20岁那年被遣返回家——原因是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连最基本的人际沟通都不会。

我们何妨回顾一下历史。2006年,年仅十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今年9月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十六岁的孩子大多还在读高二,张炘炀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但是他要求父母全款买房,梦想有北京户口——不懂得体谅父母,心智极为幼稚。

按理说,博士生应该属于精英阶层,应该懂事理,讲孝顺,有道德嘛! 16岁就不依不饶,要父母在北京买房子,如此不通人情?关键是他一点都不心疼买不起房的父母,太自以为是了。

16岁读博,这也许就是拔苗助长的必然产物,是祸是福尚未知。学历再高,若不能为社会作贡献,也只是个高学历的废物。

想当年的中科大少年班,也出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人,譬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而某些当年炙手可热的神童,却难逃泯然芸芸众生的宿命——宁铂最后皈依佛门;谢彦波最后因性格障碍,没完成博士学业;还有无法与环境相容、沉迷网络、先后中止学业的天才神童王思涵、张满意……在他们身上,有太多的无法放下、无法放过、包括成长所需的苦闷的煎熬,他们就像没有经过炼丹炉的齐天大圣,让人颇有输不起却难免要输的不祥预兆——他们用自己的痛苦经历演绎了一曲新时代的“伤仲永”。

纵观社会上被炒得红极一时的诸多“神童”,最后大多走上了新时代“伤仲永”之路,碌碌无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压缩饼干”式的教育本身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一个人成长的自然规律。提早成熟的果子,还究竟是不是果子,还真是个未知数。看看那些所谓的“神童”,他们在进入“神童班”学习的时候,年龄大概完全是一个孩子,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就像稻田中无辜的禾苗一样,纵然被农夫粗暴地拔了起来,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安排,禾苗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忽视。同样,孩子的天性受到压制,个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否也是一种巨大的代价呢?
 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孩子的成才之路也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志向是千差万别的,父母幻想用一个模式来克隆“神童”,难道不可笑吗?

一个人的成功,靠的不仅是智商,还有情商、创造力等综合素质。天赋固然重要,但从社会生活中积累的学识和经验也必不可少。家长们,别迷恋“神童”,那只是个“传说”。



怀孕手册

育儿宝典

营养攻略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