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由于缺乏恰当的表达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倍感压力。
10月28日,早教专家林怡走进现代教育大讲堂系列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告诉家长要想沟通顺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读懂孩子的心。只有家长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改变思维模式,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信赖,用对的方法爱孩子,在育儿的路上,才可以走得更加气定神闲,少了诸多焦虑与烦恼。
拥抱是最好的安抚剂
许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之后,生病特别频繁,这是为什么呢?林怡解释道,这是因为孩子离开父母感受到压力,缺乏安全感,心中有很多不愉悦的情绪,而家长又没有及时帮助孩子去释放这些情绪,孩子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生病。
日常生活中也会有一些孩子故意做一些让家长难以忍受的事情,究其原因,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吸引家长的关注,让家长看到他。“对于孩子来说,爱与安全感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也是最基础的需求。”林怡告诉家长,“如果孩子感觉不到家长的爱,或者是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导致这个孩子没有安全感,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心思去关注其他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上学之后,通常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与认可,当家长表达出对孩子的关注并肯定时,他就会很开心;若此时父母缺位,对孩子的优异表现置若罔闻,他情绪上就会感到挫败、失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大的心理需求就是要爸爸妈妈看到我,关注我,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很爱自己的时候,孩子内心才会满足,那么他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转变。
对于“孩子小的时候摔倒了,我们不要去扶他”这种育儿模式,林怡并不完全认可。她认为当孩子摔疼了,就需要有人安抚,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需求,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在意他,他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产生不良情绪。“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一个紧紧的拥抱,就可以成为最好的安抚孩子的方式。此外,孩子遇到这种困境的时候,父母不给孩子支持,孩子也不可能学会去主动帮助其他遇到困难的人,所以父母的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提供模仿的典范。”林怡说。
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上交流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让孩子觉得我们跟他是一起的,他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交流。”林怡通过讲述自己与儿子的经历,告诉家长与孩子沟通,需要给予理解,让孩子感到被信任。
林怡的儿子自学能力很强,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很多字,并能够自主阅读。所以在他刚上小学的时候,他自觉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会了,上课就不爱听讲。面对老师反映的这种问题,林怡并没有直接把孩子批评教训一顿,而是首先肯定了儿子的优点,然后再告诉他,自己能够理解儿子为什么上课不听讲,因为知道孩子都听懂了。林怡解释道:“当孩子被理解的时候,他的心情就会不一样。这样的交流不会让孩子产生罪恶感,当孩子没有罪恶感的时候,他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将心比心地与孩子交流,才会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这种和孩子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进行交流的方式就是共情,共情是一个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也是很多家长常常忽略的环节。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指责他,结果导致孩子与家长情绪激烈、冲突升级,产生恶性循环。然而,这个时候不管孩子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家长首先要跟他共情。怎么共情呢?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理解他的感受,并且把他的感受表达出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引导他,他才能听得进去,但是如果缺了共情的环节,孩子是很难以接受的。
林怡建议,在处理孩子情绪的过程当中,家长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也不需要花太多的语言,只要家长理解孩子的感受,在旁边等待,他就会发生转变。
用积极的暗示悄悄改变孩子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引导他以一个更正面的、更积极的方式去看问题,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发展得更好,抗挫折能力更强。”林怡认为家长给孩子的暗示是什么,孩子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一次朋友聚会,一位妈妈带着她八九岁的女儿前来,席间这位妈妈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们家孩子从来不吃萝卜。”由于之前陪这个小姑娘玩游戏、聊她感兴趣的事,林怡已经跟她混熟了,就对坐在旁边的小姑娘说,“不可能,我一看你长得这么聪明、健康,肯定爱吃萝卜,阿姨给你夹一块好不好?”对于林怡夹的萝卜,小姑娘欣然接受。“不吃萝卜”的孩子那天吃了好多萝卜。
所以只要懂孩子的心思,以积极的方式去暗示他,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逐渐地改变,也许当时不一定起作用,但是长期地以这样的方式去暗示他,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发生改变。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抗挫折能力很弱,为让其在“逆境中成长”,刻意给孩子多制造一些挫折,但是这个方式对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没有帮助的。林怡说,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不乏挫折,真正需要的是正面的引导,使孩子能够正确地面对这些挫折,从每一个挫折事件里面看到积极的意义。
如何做到这一点,林怡也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家长自己要有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家长的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慢慢地养成一个习惯,遇到事情都可以看到积极的一面,千万不要当面埋怨孩子,“我们家孩子写作业很困难,每天都要人陪着”,“我的孩子很磨蹭”等都是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
■对话专家
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情绪?
林怡:家长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施压,很多家庭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回到家督促孩子写作业、给他安排更多的课外的辅导材料、希望孩子听话一点再听话一点。一旦孩子不听话,没有按照安排执行,家长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对抗,想着如何“修理”不听话的孩子。此时,孩子往往有两种反应: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屈服。
不服从的孩子与家长可能就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形成更恶劣的亲子关系;而表面上的屈服,也不见得是完美的。当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之下,变得很乖巧、很听话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得意与终于把孩子转换到他一直期待的方向了,但是这样的状态未必真正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因为这样的孩子的内心深处就好似一个活火山,随时可能喷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变得特别的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