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儿童心理 > 什么样的父母不能和孩子互动?

什么样的父母不能和孩子互动?


  什么叫做爱?

  我给你吃给你穿,一辈子不打你爱你,就是爱吗?真正的爱,必须具备一点:看见。我能看见你的存在,我能看见你真实的样子。爱必须有这样的品质:你被看见了,你被理解了。我有这样的感受,我有这样的需求。而你正好看见了我的感受,你懂得了我的需求,这样才有爱发生。否则就不是爱,而只是善意,我对你很好,但是链接没有发生。所以爱是什么呢,爱是链接,是两个人在一起。假如没有懂得,没有看见,有什么资格谈链接呢?

  在我的咨询中,我一个来访者带着她一岁半的女儿进来,这个一岁半的女儿显得懂事得不得了,每次都和在外面乖乖和助理玩。但那次小女孩一定要进来,不肯和助理玩。通常一岁半的孩子就能够和外人玩得特别好,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因为一岁半的孩子主要依恋的是妈妈,对外面还没有产生那么浓烈的情感。而她才一岁半就和别人坐飞机,把其他的人都逗乐。这其实是她在妈妈身边不能得到爱,只好找别人。如果很小的孩子很会讨别人欢心,这是一个悲剧。

  后来这个女孩在咨询室里和妈妈一起玩,她伸出手指,她的妈妈温柔的吻了她,这时小女孩咯咯咯地笑了。小女孩幸福的笑容让我觉得整个工作室都弥漫着幸福。我觉得和自己曾和最喜欢的人在一起时也达不到那种感觉。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心还是敞开的。

  你能看到一岁前的孩子,如果不是达到极其严重的绝望,不再发送信号,不再向大人索求爱,他们的心还是敞开的。如果你能够投入地和孩子一起玩,你会发现孩子会和你同频率的震动。但我们要反思,我们也能够同频率地跟着孩子这样吗?

  爱的第一阶段:母婴共同体。

  在6个月之前,孩子的感觉就是:我和妈妈是一体的,我和妈妈是一个人,6个月前如果你和妈妈老不在一起,这个共同体经常散架,就会埋下特别严重的隐患。

  在这个阶段,你怎么和孩子建立链接?

  看见她的需求,满足他,链接就发生了。心理学的说法:妈妈存在,我才存在。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链接的特别好的状态是:妈妈看着孩子,孩子看着妈妈。妈妈从孩子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身影,孩子从妈妈眼睛里看见自己的存在。看见“I see you”我看见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而是灵魂。

  所以爱有一个特点:两个人的呼应。

  如何做到两个人的呼应?

  心理学导师斯蒂芬-吉利根有一个方法,叫:同一韵律的回应。

  如果孩子说:“TA-TA-TA”你也说“TA-TA-TA”,这就是爱。如果孩子说“TA-TA-TA-TA”,你说怎么了?如果孩子说“TA-TA-TA-TA-TA”,你说滚一边去,爱就被堵死了。

  我在北京友谊宾馆前面看到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一起手挽手用同一个节奏跳舞,一边唱着:“今天晚上七点半不回家!”他们看上去非常开心。是因为他们今天晚上不用那么早回家而开心吗?其实是因为他们手挽手,用同节奏韵律跳舞而感到开心。

  我们说看见就是爱,而爱的匮乏则和看不见联系在一起。

  我在北京认识一个哥们,他说把我当做最好的兄弟。我们的友谊到了他什么事情都对我讲的程度。有时候我觉得很烦,你随便什么破事都讲给我听,这有必要吗?后来我做了心理医生,遇到一位来访者,我问他人生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说“有一双眼睛能够盯着我看,能够看到我的一举一动。”爱就是看见,看见就是爱。这就是他们一直在追求的共同体的感觉。

  对于婴儿来说,婴儿的头号需求是:“看着我,看见我。”而不是喂饱我,让我暖,满足我一切物质需求。而是要链接,要在一起。妈妈充满爱和关注看着我,婴儿感觉自己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感觉这种存在是值得的。所以最初的自信从哪里来,从妈妈的眼睛里来。我从你的眼睛里看见我存在,我从你的喜欢中知道我值得。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自信有创造力,前六个月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有条件到三岁会更好,但至少要6个月。如果连6个月都给不了,那你最好不要孩子。因为你可能会收获一个对社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破坏的孩子。

  真自我与假自我

  真自我:婴儿的感受被看见,婴儿的自我围绕自己的感受而创建

  假自我:婴儿不被看见,婴儿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创建。

  婴儿和妈妈的关系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系:是婴儿围着妈妈的感觉转,和妈妈建立关系。还是妈妈围绕他的感觉转,和他建立关系。假如你在最初就得到的是:我在我的世界里,妈妈和我建立关系。那么你就会知道你做自己就可以了,你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这就是真自我。我妈妈说我小时候放下就哭,抱着就不哭,她一直抱我到1岁4个月,之后我再也不哭了。(但我还是会产生抑郁的问题)后来我明白了,我不哭是因为绝望,而哭代表我不放弃。妈妈可能是抱着我,但是未必看着我,未必看懂我。到1岁4个月的时候我认了,我绝望了。我很小就知道照顾妈妈的感受。因为我小时候知道妈妈是很容易受伤的人,我对她小心翼翼。中国的文化就是否定真自我的。作为中国人,你绕不过这一关,你是真自我吗?你这辈子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吗,不是的。

  如果你作为妈妈,你小时候没有这么得到过妈妈围绕着你转的感觉,你现在要尝试这么对待孩子,刚开始你会觉得是一种煎熬。但一旦你真正和孩子建立起了链接,你就会享受这种感觉。

  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

  ——对应的是坏妈妈,以及太好的妈妈

  妈妈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是健康还是不健康。什么样的妈妈才能让孩子具备基本的健康——足够好的妈妈。

  妈妈尊重孩子的需求,根据孩子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她的做法。比如6个月前和孩子充分地再一起,在分离和个性化阶段的时候,孩子会有想离开你又需要你的矛盾,妈妈要能够及时地调整你遵循孩子的节奏,3岁以后,女孩要进入爸爸的世界,6岁以后男孩要进入爸爸的世界。12岁,孩子要进入广阔的世界,(你都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如果你舍不得,你就是自私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就是要给孩子原始母爱的贯注,这里有个特点,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感受非常敏感(心灵感应)。试着把注意力完全地放在孩子身上,全然地关注她,放下手头其他的事情。看着她,欣赏她。你会发现,突然之间,有些时候你就会和孩子链接上了。你会感应到孩子的一举一动。这个事情没有那么难。

  我有一个朋友,她有一个孙子,她想用心理学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孙子,她非常富有,因此请了月嫂和保姆,要求她们对孩子的需求极其敏感,发现了立马满足。孩子发出一个信号,妈妈必须要关注和做出反应。在心理学上对3岁前孩子需求的反应时间是7秒钟,如果超过7秒,孩子就会有挫败感,久之这种挫败感会非常严重。

  她的儿子和媳妇并不认可这一点,刚开始她的媳妇还很尊重她,但她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媳妇对她的愤怒越来越强。到了第44天的时候,他们在客厅里吃饭,忽然之间她听到小孩哭了,她立马站起来打算去照顾孩子,儿媳妇当时就失控了,对着她吼。这时候儿媳妇的感觉是:我的儿子被你抢走了,我受不了。当她确认了这种感觉后,她就只好撤退了。撤退之后她很担心。但一个星期之后,她的儿媳过来对她说,“妈,太感谢了!他什么都知道。当你和他互动时,太美妙了。”母子连体终于发生了。

  在这之后她开始做免费的心理医生,有个家庭几代单传,后来生了个女儿。那个女孩有肌无力还是软骨病,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她整天都在哭。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请了这个朋友去看。她去后发现这个家庭特别夸张,特别有科学研究精神,在孩子床边放了四个摄像头来研究孩子怎么回事。孩子的妈妈和外婆非常尽力,一哭就抱起来,抱起来就拼命地摇,这个动作中隐含了焦虑。她发现摄像头在看着孩子,但是他们没有看着孩子,所有人没有和孩子有目光交流。

  她于是做一个示范,让小女孩游泳。她请孩子的外婆和她一起各抓住孩子的小手,让外婆十分钟之内不要放开,全身心关注这个孩子。但是在这十分钟之内外婆不断地起来去做点别的事情又回来。这是因为外婆就没有得到过这种关注,所以她的焦虑会让她离开。而她一直握住孩子的小手。忽然之间,孩子安静下来了,不哭了,整个家庭都感觉一种内在的安静的感觉。接着孩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哭。在这个家庭中,孩子的父亲是稍微开放一些的,于是她让父亲试着让孩子在睡觉的时候,握着孩子的手,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她爸爸试了一下,那次孩子头一回安然地睡了三个小时。

  ——我们和孩子构建链接,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你之所以不能全然关注,是因为没有得到链接的你,会处在焦虑和怀疑之中。

  成功的母婴共同体,表现为一个健康的婴儿:有活力、主动、能活跃地、细致地互动。大家可以看这个视频:喜极而泣的小萝莉——可以看到没有任何阻碍的情感流动。

  而失败的母婴共同体,表现为:

  ——歇斯底里的婴儿

  ——过于安静的婴儿

  概括性的说法就是,健康的婴儿,有存在感;失败的婴儿,不存在感。我们的焦虑通常指向不存在感。最失败的婴儿:自我不能成形。这样的人搞破坏很好,但你让她调动能量去做一件美好的事,就很绝望。

  我有两个来访者曾这样描述:“每天早上起来,自己的心都像碎成一地,然后拿个网兜,把心收到网兜里,拎着网兜去上班。”他们没有遭受严重的虐待,他们遭受的是严重的孤独。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男孩在孤独的状态下,也是想努力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一旦你成了一个安静的男孩,你的自我成了牢不可破的破玩意,这样改变就很困难。你提不出你的要求,你不主动不积极,你的生命力黯然无光。

  恐怖婴儿与头脑妈妈

  他老婆很焦虑,因为他在变老了。你为什么不想要孩子?他的理由很真实:我们的感情不够好,里面还有非常可怕的事情在里头。老婆说你这种臭男人,被动消极乏味无聊。如果我生了孩子,我就关心孩子再不关心你了。但是他对老婆是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他恐惧。不敢要孩子。

  讲着讲着工作室内有很凝重的感觉,我让自己的身体去体会这种感觉,很诡异。我描绘了具体的感觉:空气凝固了,我有一种很诡异的身体。来访者的身体不能动了,僵硬了。我给他做了身体放松,感受了十几分钟后才重新可以动弹。他问他感受到了什么,他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一个婴儿”我看到了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是个男孩,浑身散发着蓝光。“如果想象你就是这个婴儿,你代入他的角色,看看会怎样”他代入后狂哭,他说这种婴儿两个感觉,一是绝望,没有人爱我,二是仇恨,我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恐怖婴儿的两种情绪:绝望:没有人爱我;仇恨:恨不得毁了整个世界。

  而这个来访者,在外人看来是一个绝对的好孩子。忠诚、憨厚。这是一种解决办法:走向相反,无欲无求,成为好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很好的人,从不向别人提要求的人。你可以在回去后对自己说,让自己去梦见一个婴儿,看看你在梦里看见什么。

  (武老师给大家看了一些张小刚的画,画中有一个婴儿抱着另一个婴儿,两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这幅画中的孩子,一个是真实存在的,另一个是幻想中的。)

  (另一张画是一个很恐惧的婴儿,整个头是充血的红色,在画里,婴儿床边隐约有魔鬼存在)

  这就是太孤单了,没有人陪婴儿,婴儿必须要想象一个人陪着他。对于孤独婴儿,任何刺激都是过度的,婴儿用头脑去处理这些刺激,头脑通过想象创造一些陪伴者,没有真实妈妈的陪伴,头脑成了妈妈,这就是头脑妈妈。

来源:经典精神分析的博客


怀孕手册

育儿宝典

营养攻略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