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童年成长 > "权威型"父母教育最成功 把握不同年龄教育效率

"权威型"父母教育最成功 把握不同年龄教育效率


  湖南卫视推出的“爸爸去哪儿”播出至今收视率节节高升,引得众奶爸奶妈们一路追捧。节目中5位明星爸爸带着各自的儿女体验不同生活场景,在各种不熟悉的环境中既当爹又当妈,引得观众也与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而星爸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更成为了观众热议的话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教授祝卓宏说:“我们可以从节目中管窥到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那么,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究竟是怎样神一般的存在呢?“关键是爸爸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多一些陪伴多一些爱。”

  ——— 千人千面 ———

  气质与生俱来

  健康的躯体和发育正常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身心一体,相互影响。

  祝卓宏教授表示,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会将肌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特征可以传给后代。许多遗传性疾病会伴有智力低下、精神异常或身体畸形等症状,从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全发展。有些心理特征如气质类型也往往与生俱来,生活中经常见到孩子像父母一方的脾气、秉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通过对儿童长期研究发现,小朋友一出生时,其气质类型就有很大差异。有些小朋友喜欢哭闹,有些则安静敏感,还有一些乖巧招人喜欢,因此托马斯等人开发了一套儿童气质测验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小朋友。他们发现:容易型占总体的40%,这类孩子生活规律,容易接受新事物,情绪愉快,反应积极。困难型占10%,这类孩子生活不规律,对事物环境接受慢,情绪不稳定,时常大声哭闹。迟缓型占15%,这类孩子活动水平低,安静退缩、逃避新事物,情绪消极,行为反应弱。另外,还有35%的孩子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的特点,属于“中间型”或“过渡型”。

  “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虽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并非像血型一样稳定不可改变,可因后天环境和教育训练而发生一定改变,而且不同的气质类型均有其优势和劣势。”祝卓宏教授说。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父母在孩子儿童时期的教养类型往往影响孩子成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儿童时期的创伤也会造成深远影响。如果在儿童时期有父母良好的教育、陪伴,可使孩子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但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遭受很大的心理创伤,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俗话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强调儿童时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 孩子需要爸爸 ———

  母爱不能完全代替父爱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更没有相同的孩子,不同的孩子就要有不同的教养方法,试图寻找‘教养方式的统一秘笈’一定是徒劳的。”祝卓宏教授说,但爸爸们也不要灰心,如果可以按照子女的不同气质和个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和进行反馈,那么每一个爸爸都有潜质成为“超级好奶爸”。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里,难觅妈妈踪影,只有笨手笨脚的爸爸。难道妈妈对孩子的成长不重要?当然不是。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中妈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爸爸则因为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所以常常有孩子问:“爸爸去哪儿了呀?”

  祝卓宏教授解释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依恋形成。依恋是指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在满足爱的需要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

  一般情况下,母子依恋是孩子早期主要的依恋形式,但研究表明,父子依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只是影响的范围不同而已。研究认为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情感抚养之上,而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互动中。所以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地找母亲寻求安慰,而想玩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父亲缺失就会使儿童缺少与父亲游戏的经验,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同时,儿童时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性别角色不同于生理性差异,指的是符合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思想方式和一定行为模式。典型的男性应该是力量的和有气魄的,女性则是温情的与体贴的。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父亲对男孩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研究表明,女孩的女性气质是由男性的接纳与赞许来定义的,所以父亲对女孩的性别角色形成也同样重要。“可以说,一个好爸爸能使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祝卓宏教授说。

  ——在游戏中成长——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技能

  “爸爸去哪儿”节目组选的小孩儿都在4—6岁,祝卓宏教授认为,发展心理学中将这一年龄段归为学龄前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好奇、好动又好问,喜欢模仿成人的举动,且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独自活动。但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有限,因此,探索的结果常与愿望产生矛盾。

  祝卓宏教授认为,游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形式,所以游戏是培养小儿情商、心智、身体灵活性最基本活动方式。

  心理学上的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游戏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就是与儿童游戏,满足儿童对刺激、兴奋活动和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可以说父亲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小伙伴”。祝卓宏教授诚恳地对爸爸们呼吁说:“为生计拼搏、为工作忙碌的爸爸们,抽出时间陪孩子玩玩游戏吧,孩子们需要你。”

  祝卓宏教授表示,游戏能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父亲参与游戏能使儿童逐渐减少对母亲的依恋,使儿童勇于探索不同的世界;而成功的探索经验又会使他们获得信心,面对陌生环境时表现出勇气。另外,研究者认为,与父亲相处时间多的儿童比那些与父亲在一起时间少的儿童,有更高的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其心理调适能力更好,较少出现心理困扰。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与父亲接触玩耍的孩子更多表现出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有更高的生命激情。

  在和父亲的游戏中成长,孩子们不仅能收获身心健康,更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技能,甚至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所以说爸爸是个正能量制造者,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勇做“权威型”父母 ———

  教养方式不同造就孩子性格各异

  祝卓宏教授认为,孩子气质的差异很大程度是先天决定的,但仍然受后天环境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恰当,性格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若方式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父母的教养方式根据其个人经验也会有所不同,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根据“要求”和“反应”两个维度,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怀孕手册

育儿宝典

营养攻略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