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双非”儿童,是指父母皆非香港人,却在香港出生、具有香港户籍身份的儿童。
四年前,家住深圳的白女士在即将临盆时,去往香港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本来在职场打拼的她,选择做了全职妈妈,大女儿已上初中住校了,她的精力主要放在给小儿子陪读上。
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曾有数以万计的“双非”孕妇都像白女士一样,有的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赴港生子。2012年,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字显示,3岁左右的“双非”儿童人数已由2003年的709急升至2.98万,9年间激增41倍。据香港统计处在过去5年内的意向调查显示,20%到港产子的内地孕妇打算送子女来港读书,2013学年开始,跨境学童已超过1.7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双非”儿童,是1997年500人的30余倍,大量“双非”儿童赴港读书的情况将持续数年,他们的学习、成长、权益成为“双非”家长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今年,香港政府出台了针对“双非”的零配额政策,希望以此来阻止内地孕妇来港产子现象。
“起跑”:涌港抢位跨境往返
跨境学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由于当时部分港人在内地工作、生活,他们的子女要每天跨境上学,但情况并不普遍。
从2006年起,内地孕妇赴港产子人数急升。10年间有17万“双非”儿童出生,使得跨境学童数量不断上升。
成千上万的“双非”儿童回流香港上学,给香港教育体系带来沉重压力,其中,连接深圳和香港边境的北区更为严重,大批学童每天跨境就学,导致幼儿园和小学新学年共缺少大约3000个名额。
在香港,前一段时间幼儿园进入招生季节时,想给孩子报名幼儿园,家长都要通宵排队。
紧邻深圳的香港上水区的幼儿园仅有数十个学位,却引来逾1500名家长报名。
“最抓狂的是,我早上出发,也难领到理想号码得到面试机会。”陈女士说,8月至9月间,他往返深港数十次,每次排队都要半天,苦不堪言。
有深圳“双非”家长提前3天就到场通宵排队,也有全家出动,如果不被录取,还会继续到香港其他幼儿园排队,直到招生截止。
靠近深圳的新界北区幼儿园学位告急,来自内地彻夜排队的家长们眼看难以如愿,不得不转赴他区,临近深圳湾口岸的新界西成为争夺的新热点。
陶女士和袁先生家住深圳福田和罗湖区,在元朗、天水围参观多间校舍时相识的。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为方便孩子上学,他们打算举家搬往接近西部通道的深圳西居住。
幼儿园学位紧张这一“城中话题”,也引发了香港父母紧张的负面效应,在排队人龙中出现香港本地家长焦虑的身影,港人担心孩子不能就近上幼儿园,凌晨就来排队。有幼儿园在香港家长要求下,实行“就近入学”原则,设置广东话面试环节,让内地家长更为焦虑。
幼儿园入学申请表排队等候也引起了香港教育局的关注,有关负责人认为,排队领取表格是正常行为,最重要是申请过程顺畅。教育局会与学界召开各方会议,呼吁幼儿园引入网上申请方法,同时建议首先安排香港当地及有兄弟姐妹的同学优先申请,然后逐步让不同群体申请。
学位大战,就此催生中介打起代办生意。本地中介收费高达近万元港币,兜售排队的筹号。内地家长则聘请深圳中介办理,中介公司标榜“保证入学”和一条龙服务,专人帮领幼儿园申请表、交表,领取面试通知书并有专门老师针对幼儿园的面试环节,对宝宝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帮助孩子面试闯关,费用均在8000元至10000元人民币。如被香港幼儿园拒收,可全额退款。家长表示出此下策,也是希望确保孩子抢占一席学额。
上学:进退两难前路漫漫
清晨5时,城市还在酣睡中,家住深圳罗湖区东门的王女士已推开厨房的门为女儿准备早饭。6∶30,她就会送女儿搭头一班地铁去罗湖口岸过港,到离深圳最近的香港上水上学。王女士老公在距车程近一小时的龙岗区做生意,选择住在东门,就是为了方便女儿上学,这里离罗湖口岸地铁只有两站。这样的日子已有四年,好在女儿幼儿园是在深圳上的。
“明年开始,我们才放心女儿独自出门和过关上学,那时我就能轻松些。”王女士说,“可是,女儿太不容易了!”
王女士的女儿上的是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学校,学校共有学生1050人,其中像她女儿这样的“双非”儿童跨境上学的就占了35%左右。为了应对学额不足,去年该校加开1个班,一年级招生名额增加30多个。
据港方资料,目前,每天从深圳跨境到香港上学的中小学和幼稚园的学生逾1.6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双非”儿童。专家预计,大量“双非”适龄学童涌港入读小学一年级的情况,还将持续数年。港方教育部门2012年首次向“双非”学童家长发信,呼吁他们放弃邻近深圳的小学,转而选择香港其他学区,以减轻某些学校的压力。
“闯关”生子的吴女士为孩子选了一所位于港岛的幼稚园。她说,这样可以更易升入优质中小学,但每年10万港币学费和每月4万港币的开销,夫妻俩倍感压力。
“双非”儿童在香港出生,只有居港权,没有内地户籍,在内地只能上私立学校。有些家长想为孩子办内地户籍,发现由于内地相关法律规定,居港权和内地户口不可兼得,要入内地户籍必须先放弃居港权。留港上学难,回去上学贵。接受跨境教育还是私立学校高昂学费?两难处境是“双非”家长都要面对的结果。
广东中山的梁先生,为了两个孩子把生意和家搬到了深圳南山,大女儿是深圳户籍,入读了深圳南山的一所公立小学。小儿子在香港出生,在深圳读幼儿园,明年就要面临上学问题。按政策,上不了深圳公立小学,而比较好的私立学校,入学门槛特别高。“有钱也搞不定,找关系也只能有入学考试的资格。”梁先生说他和太太愁死了。他们打算为孩子在香港申请一个学位,是否能被录取?儿子的上学路,让夫妻俩感到特别茫然。
为了去香港上学,跨境学童每天早上起床要比在深圳本地学生早得多,每天路上往返要花2至4个小时。为方便孩子们过关,深港两地近年来已开通了“学童专用通道”和“学生专用候检区域”,“双非”儿童较多的小学和幼稚园,还安排了保姆车接送孩子进出关,然而,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跨境上学,仍是不小的挑战。
周边名校比较多的中介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帮助想在香港寄宿读书的双非儿童,分享香港读书、教育的经验和心得,有阿姨协助照顾吃、住、检查功课、签手册及解决其他问题。
但涉及诸多问题,不被看好。
身份:遭遇尴尬幸否?悔否?
“双非”儿童,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他们需要比香港本地及内地孩子有更早独立打理自己生活的心理准备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