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调查:教育部“减负”新政“小学生不留书面作业”受强烈争议
新华社记者 余靖静 韦慧 俞菀
29日是教育部为《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期。这是教育部三令五申学生“减负”后,专门拟针对小学生减负出台新规。而在民间的热议中,“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成为争议最大的一条。有人甚至担心,一旦施行,将影响到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学生和家长:“抢跑”必须取缔,但作业要“科学减少”
在采访家长甚至小学生时,记者听到的想法中,“‘减负’好,但千万别走极端”,“孩子没作业后,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填?”这是家长颇为关心的问题。
“中国教育确实需要科学地减负。”40岁的家长程彪说,现在有些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超前学中学课程,这种“抢跑”行为必须取缔。但他认为,书面作业是否需要完全取消,需要商榷。
“作业不用取消,减少就行。长时间不写作业,会把学过的知识忘记的。”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脱口而出的看法令他母亲和记者都颇为惊讶。
“减负十条”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一位身处美国的网民“山桃木”23日在新浪微博上发表长微博,谈了美国基础教育中不强调背诵,导致孩子学习数学“乘法,基本靠猜;除法,只能随缘”等现状,以此表达对中国小学改革的担忧。目前这篇长微博已被转发1.7万次。
“这很能代表我们家长的担忧。像写字、乘法口诀是必须靠重复强化记忆的,‘一刀切’完全没有书面作业,看似负担轻了,但很可能就让孩子在该打基础的时候没打好,回头再补课更累。”杭州市民韩音说。
“没书面作业不代表就是素质教育。”一位母亲对记者说,这会把学校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转嫁到家长身上。在“双职工”的现状下,绝大部分家长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专业的能力来指导孩子,只能花钱送孩子去培训班,让社会来管,长此以往,只会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上海、浙江等先行探索“严控小学生作业量”地区的教育界人士看来,减负“风暴”中,“压力山大”的其实是老师—“减负”不意味着不教,而是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快乐地接受知识。
在近年来“铁腕减负”的浙江,教育部门要求小学生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低年级不布置作业,老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精选、先做、全批并及时反馈。一些小学还在网上“晒”出“书面家庭作业量”,以便接受家长的监督。
“过去,是学生下题海,减负后,许多学校变成了老师‘下海’,把学生‘解放’上岸。”杭州一位小学“名校”校长对记者说,无论如何“减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孩子的质量标准没有降低。
“学生‘减负’的出路在于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执教能力。从前一旦少布置作业量,老师就对教学质量不放心,这其实是对自己的执教能力与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放心。”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方天禄说,学生会感到课业负担过重,很多时候与作业的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密切相关。
在推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上海市,学生、家长们普遍评价,没有了机械操练,没有对错之分的“长作业”, 作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比如英语课后,老师会布置这样的作业:“爱写作的你,不妨用英语写一篇小文章介绍你的好朋友;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里的描写,画一画你的朋友;爱讲故事的你,不妨把课程改编为英语小故事,讲给父母听。”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介绍说,向繁重的作业“开刀”后,2013年全区24所小学近2万名学生中,96%的学生表示“乐意完成作业”,45%的学生反映回家作业量“变少了”,超过八成的三到五年级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
中高考制度改革要有实质性进展
在热议小学生“减负十条”的同时,更多的人将眼光放在了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改革上。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出台“减负十条”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中高考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考试升学还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评价学生。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制度指挥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被应试化,在这种情况下,减负令要求小学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打分、不要排名,只是“听上去很美”。
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为小学生出台“减负十条”,并不意味着对初中生、高中生课业负担放任不管。从各地的探索看,控制中考试卷难度系数、将一部分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给辖内初中、高校自主招生等措施都是“治本”之举。“在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减负’都将是一个长期行为,即使取得效果,也会比较脆弱,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吁请全社会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