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植保90%靠手动机械,未来对无人飞机植保需求庞大
农用无人机在进行试飞商报记者 李华友
重庆商报讯 无人驾驶,每20分钟即可完成约60亩土地的植保作业,这样的农业航空无人机已经实现了“重庆造”。本月26日~28日,2013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青岛举行。商报记者现场了解到,这样的重庆造农用无人飞机在本次展会前两天就卖出100余架。
动态
两天卖出百多架
本次农业机械展览,重庆共有100余家农机制造企业和123家农机合作社参展。市农委农机综合处副处长刘明介绍,涉水农用航空领域的生产企业仅金泰航空工业一家。“农用航空领域的无人飞机,主要用于植保(即病虫害防治、查勘灾情)领域。一方面,不受地形限制,能提高效率,及时控制病虫害;另一方面,能缓解劳动力的匮乏。”
在展览会上,商报记者注意到,组委会也积极推动此类农机,整整用一个馆设为农用航空展区。该展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掌柜,这些农掌柜手头均掌管着数百亩土地。
来自浙江绍兴的郑永明就是其中之一。“这次来青岛,就是奔着农用无人飞机而来,预计会要20架左右。一方面自己的农场需要,另一方面打算成立一家专门公司,专为其他农掌柜提供植保服务。”
昨日,金泰航空工业董事长戴相超告诉商报记者,展会上推出的农用无人机产品单价在40万~65万元。“两天时间,来自山东、新疆等地的买家一共订了100多架。”据介绍,该公司专门开发、制造无人航空器,投资2亿元,已于今年7月在巴南投产。
现状
植保九成手动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植保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薛新宇介绍,在亚洲农业航空无人机最早是日本开始运用,1990年至今已有三十年历史,韩国至今也有10年历史。而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2008年才正式立项开始研究。“目前国内的现状,90%的市场是手动植保机械,承担着70%播种面积的植保任务;而占不到10%市场的无人机械,给30%的播种面积提供植保服务。”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刘怀也向商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国内手动植保机械约35个品种、社会保有量约5807.99万架,担负着全国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面积的70%以上。
这也使得一些民间资本开始涉足农用航空领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之前曾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戴相超就表示,投资农用航空领域,一方面实现投资多元化,另一方面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
市场
未来需求庞大
展览会上,中国农机机械化协会相关人士指出,按照农机工业“十二五”行业规划,农机工业到2015年要实现总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出口贸易额将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刘怀向商报记者表示,国内68%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可以预计像山东、广西这样的农业大省,农用无人机将很有市场。“市场得到推广后,以保守一年1000架的增长速度算,这个市场很庞大。”
“对于重庆而言,其意义在于全市农机产业的提档升级。”市农委副主任秦大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机企业超过200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40家,行业年总产值差不多在100亿左右。“显然,这与重庆作为先进制造业之都是不匹配的。接下来重庆的农机产业要进行提档升级,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农机企业进军农业航空领域。”
建议
尽快建立行业标准
“国内农用航空无人机领域落后,展览上亦可看出,1800多家的参展企业只有包括金泰航空、羽人公司在内的五六家公司带来产品。”国内著名叶面肥生产企业永业集团副总裁仝宝生告诉商报记者,目前集团所采用的农用无人机主要从西班牙、美国等国家进口,成本高,售后也存在一定的难题。若国内企业能提供同类产品,自然愿意采购国内产品。
刘怀说,目前农用航空无人机还没有一个行业性的标准,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也是各自为政。所以,相关行业协会应该牵头,促使几个较大的公司先制订企业标准,然后再把行业标准弄起来,无论是生产研发,还是操作使用,都要做到有标可依。
薛新宇则表示,当前农业生产的耕、种、收的现代化发展较快,实现无人植保也符合适应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趋势。不过,目前技术落后于较发达国家,价格偏高,普及推广也有难度。所以,进军农用航空领域的资本一定要作好“放长线钓大鱼”的准备;其次,要做到产学研结合,生产符合实际需求的产品。
责任编辑:吴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