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没有好好做操。”“妈妈,××拿了我的饼干。”如果孩子爱打小报告,你会怎么处理?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是正常现象,慢慢就没事了;有的则觉得这种行为很不好,禁止孩子打小报告,告诫孩子有事和小朋友当面说清楚,不要背地里去告状。
早教专家指出,从常态来看,四五岁正处于孩子的交往时期,这时孩子开始发展语言能力,渴望沟通与交流,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打小报告是他给自己找到的一个交流方法,是成长的标志,打小报告的情况比较普遍。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认真分析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对症下药,不应盲目制止或无视。
“孩子打小报告很多时候是因为他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或者不自信,只好求助老师或家长,对大人产生依赖。”家庭教育与儿童情商培训专家倪志勇指出,在建立规则的时期,孩子对其他人破坏规则的行为比较敏感,有时老师会对孩子打小报告给予肯定,这就强化了孩子的这种行为。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岳文昊表示,在心理学上,孩子10岁以前一般会认为老师和家长是无所不能的,大人的地位要高于同伴,所以宁可得罪小朋友也会去告状。10岁以后,孩子会更看重同伴,这时他们打小报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因为很有可能会被同伴孤立。
对爱打小报告的幼儿来讲,家长要多进行“有效陪伴”,多跟他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比如给他读故事,跟他聊天,让孩子知道他是受重视的,不再有情感上的缺失。
岳文昊认为,可以把孩子打的小报告分为两类,一类是和自己无关的,另一类是和自己有关的。如果孩子打的小报告都与自己无关,那就要看孩子在班里是不是不被同学和老师注意,打小报告只是为了引起关注。如果是和自己有关,那就要看是不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总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得孩子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依赖于家长,就需要改变教育方式。
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学习环境中被攻击的孩子往往自尊自信不够,被侵犯之后只能告诉老师。家长应该积极想办法帮助孩子发展独立自信的能力,与别人沟通、表达观点的能力。这点在家庭中就要培养。当然,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是不是足够尊重,是不是能让孩子独立地表达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参加专业训练。(孔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