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孙国付急忙对着镜子整理好衣服,出门上了通勤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通勤车朝肇州工业园区的方向驶去,一路上走走停停,50多个座位的金龙客车很快就坐满了。这些人有杏山村的、大猪官村的、五显村的。
他们和孙国付一样,都是肇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工人。
肇州工业园区建设部副部长高秀军告诉记者,目前园区有58个项目入驻,30家企业建成投产,2000多名农民到园区当起了产业工人。每家投产企业都购置了通勤车,而且免费提供午餐。
孙国付是园区百森食品八宝粥生产线的工段长。企业2012年建厂时,他曾在这儿当过建筑工人。由于人勤快、工作实在,企业投产后他由普通工人变成了管理人员。
“以前我是种地的农民,现在虽然还和粮食打交道,但却变成了生产食品的工人,一月3500元钱。”谈起自己的变化,孙国付觉得很满意。
“企业还给我们上了保险,办了工资卡,中午提供免费的午饭,相当于端起了‘铁饭碗’。”孙国付补充着。
据孙国付讲,他家有20多亩地,已转包给他人。为了孩子上学,全家搬到了县里,“以前我经常对女儿说,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地垄沟。现在,我到园区打工了,愿望也提前实现了。”
柴忠铁、李艳波夫妇是园区丰收饲料公司的“双职工”,一年前到公司上班。
“我家在杏山住,坐单位的车上班,也就三五分钟。中午单位有食堂,不用来回跑。俩人加一起,一个月能开5000多元。”柴忠铁告诉记者说。
“家里的地包出去了吗?”记者问。“没有,家里就10多亩地,都机械化了,连种带收一共用不了几天,多数时间我和爱人都闲着。听说这里招工人就来了。”柴忠铁说。
“现在这份工作不用看天吃饭,旱涝保收。”对于这份工作,柴忠铁夫妇很珍惜。
从农民到工人,孙国付、柴忠铁夫妇们对园区、项目也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总觉得县里建园区、引项目,跟我们种地的农民八竿子打不着,现在才知道,这关系还挺大呢……”
高秀军介绍说,这2000多人每人每年平均拿回3万多元。园区企业一年拿出近亿元为工人开支。工业园区企业全部达产后,可安置8000多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