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
6月28日那天,我在这儿写了个《地平线》专栏——“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说的是巴克莱提出的“克强经济学”概念,所谓的“无刺激、去杠杆和结构改革”,要想真正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出作用,还得有政治经济学的帮助。比如,在地方官员的考核上,不能以GDP论英雄。否则,还是拿GDP当唯一标准,今天不刺激了明天继续刺激,今天去杠杆了明天加杠杆,结构转型最后也只是一句空话。
当时的原话是,“对于李克强经济学的三个特点,有没有更高一层级的抓手,以便抓住这一点,去过剩产能、去杠杆、反腐败就都能水到渠成呢?我觉得有,那就是各级政府的‘去GDP化’。”不单纯以GDP一个指标考核地方官,这当然不是简单的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过剩的产能是怎么形成的?当然有市场自身疯狂的成分,但是政府之手才是中国式过剩产能的根子。李克强经济学的壮士断腕,当然就要断掉这个根子,这不仅仅是经济学,这是政治经济学。”
事实证明,“克强经济学”不是总理一个人的经济学,而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政治经济学。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全国组织工作会议6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了,在干部问题上,“要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听到这样的话,大家都不免有些激动,一时间对“克强经济学”的解读就掀起了高潮,各种学界人士已经开始诠释解读并加以注解了。我倒觉得可以提醒一下的是,“克强经济学”还并不是一个官方的说法,而巴克莱在这个概念中添加的内容无非是三个政策方向或者说原则,如果说“克强经济学”就是供给经济学,还远远到不了那样的程度,而大家以为这种供给经济学就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完全替代,就更是一种一厢情愿了。
我的感觉是,“克强经济学”强调了经济供给,但是绝没有简单地否定经济需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样,说的是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了,而不是完全不看GDP。更加环保的GDP,更加可持续的GDP,更加照顾到民生的GDP,主语都是GDP,无非在GDP上加上了很多的限定语。
“克强经济学”和不简单以GDP论英雄,这两点到底能在地方官员那里产生怎样的影响,答案的得出还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今年初从一中央媒体被外派到地方挂职,江浙地区某县级市副市长,主要就抓一件事——招商引资。拉投资这件事让他很头疼,动员了各种资源,可经济大环境不好,就算表示“地价可以优惠,环保要求也不严苛”,但到现在也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最近,我拿习总书记的话问他,“是不是不讲GDP了你身上的担子可以轻一些?”他的回答是“不要GDP哪里来的就业,不按GDP考核那要拿什么具体指标考核”?
这样的回答让提问的人感觉自己很幼稚,但是从这件事上我还是得到了一些体会。
第一,经济不景气,信贷工具用尽,产能过剩明显,在去产能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投资拉动就是走到了极限,不管政策支持与否,这件事就是办不下去了,这是经济内在的转型要求;第二,说“克强经济学”只要供给不讲需求肯定没道理,因为GDP的确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代表了就业和工资的增长,只有有了增长,才有消费升级的可能性,不简单追求GDP不是不要GDP;第三,就算中央政府明确了不能简单地以GDP考核地方干部,那如何综合地考核还需要更加细化的标准,就像现在地方官员的第一反应一样,考核如果不能标准化,那么到了最后还是只能拿最标准的GDP说话。
最后话还是要说回来,尽管不能简单考核GDP和不要GDP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是的确新一届领导班子已经把新的方向给提了出来,只要GDP不是唯一指标,就一定有牺牲暂时的GDP换取更加长远的增长的做法,因此,短期冲击难免。
在这种条件下,很多前所未有的事情会被当成正常,比如有一些口风正在被透出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平稳的,下一个台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企业生生死死是正常的,经济转型从总体上是符合中国长远发展方向的。”
心态变了,政府不能再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宝贝儿子,而是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自生自灭,这样健康的孩子才能在风浪中茁壮成长,这个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那些只能靠着政府补贴而存活的企业都只是蛀虫,那是伪市场经济学。
你给孩子断奶了,他才会自己去找食,聪明的人才会去创新致富而不是搞政商关系致富。只有这样办,GDP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作者为本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