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 1Ihoune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王一涛1冉云芳2(1 浙江树人大学杭州,浙江,310015; 2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务工或经商,他们长期与子女分离,作为家庭教育主要施教者的功能下降(主语不明)。在这种情况下,祖辈被迫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将(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长期存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不利于儿童的发展。社会应该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农村的中小学校和村级组织责无旁贷。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作者简介:王一涛,男,1977-,山东即墨人,浙江树人大学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农村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冉云芳,女,1984-,重庆酉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一、留守儿童的数量多,且将长期存在一般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一般(正常)是半年以上)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相当庞大,据中国妇联 2010 年统计,中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 5,800 万,其中 14 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 4,000 万。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大省(有句意重复的嫌疑),如川、豫、鄂、湘、赣等。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 2008 年国民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省 0~14 岁的儿童为 986.06 万,其中农村儿童总数为 618.89 万人。(,)全省留守儿童数为 223.42 万人,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 36.1%,占全省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留守儿童的区域性比较明显。在一些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比例更高(这句的意思上文已经解释了吧,又重复)。2012 年 8 月份,笔者在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2县和黔江区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某些村庄和学校,高达 70%(改成有 70%y 以上)的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笔者调查的两地均属武陵山区,经济落后,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不高,所以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比例相当地高。需要注意的是(改成在调查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也有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笔者在浙江温州、杭州等地(农村)调查发现,很多青壮年外出经商,他们经商的足迹分布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因为他们的流动性很强,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所以这些孩子也成为留守儿童。以笔者蹲点调查的建德市某中学为例,该校高达 5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该中学所属的镇,是全国著名的草莓镇,镇里很多人到全国各地承包土地、培育草莓,所以他们的子女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因为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原因将(去掉比较好)长期存在。这些原因包括:第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快,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地区,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很低,这样的城乡经济发展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二,我国城市房价高昂,这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买房、安家的可能性很小。现在很多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往往住在工棚、厂房或者尚未竣工的楼房中,即使租房,也是租住面积最小、价格最便宜的房子,如果要将孩子接到城市上学的话,一定要租住更大的房子,这就加大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很多农民工无力负担。第三,一些城市的公办学校尚没有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开放或者向他们设立了较高的门槛,而农民工子弟小学的教学质量差,还不如农村的教育质量好。第四,很多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今天在这个地方工作,明天可能就换到另一个城市或者城市的另一个角落,这也导致他们无法将孩子安顿在一个固定的学校上学,只能让他们在老家上学。二、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留守儿童心理孤独父母外出工作,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是(加一个”使“)他们心理非常孤独。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缺少父母的贴身呵护,认为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缺乏与外界的基本交流,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调适,对其生活于其中的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缺失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 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1]。3笔者在与(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访谈时,(发现)很多儿童表示经常思念父母。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因为有同学和小伙伴玩,所以思念情绪相对淡一些,但是在假日的时候,尤其是在我国传统节假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其他家庭都在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的孤单感就会愈加明显。笔者访问的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曾经因为想念父母而哭过。(,)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一些学者发现,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2],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也发现了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导致学习成绩快速下降的案例。(二)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多父母外出后,祖辈成为孙辈生活的照料者,(他们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从祖辈的素质来看,中小学生祖辈的年龄一般在五十至七十岁之间,这个年代的人,相当比例的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本身的知识能力有限。笔者在重庆酉阳和重庆黔江的调查发现,90%的祖辈都是文盲,虽然笔者调查的地区在过去经济非常落后,可能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但是至少就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而言,这种现象是有一定代表性的。1.教育内容偏颇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很多祖辈只能对孙辈提供生活上的照顾,而不能提供全面的教育。一些(被)访谈的老人表示,他们只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事就好了,他们所谓的教育目标就是吃饱穿暖而已。因为不识字的缘故,即使是生活上的照顾,偶尔也会出现大差错。笔者在英县的田野调查中曾发展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竟然误把洗衣粉当作奶粉喂给她吃。当他们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儿童已经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成立一个大头娃娃。当然,农村文盲众多,并不是所有文盲都可以做出如此愚昧之事,但一个事实是:当不断变化的现代产品日渐进入农村而代替了农村中原有的常年不变的日用产品时,不识字在农村所遇到的障碍也日益增大(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当然,大部分的祖辈也都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传统伦理观教育,比如,对大人要有礼貌,在田间行走不要破坏别人庄稼,要勤快等,这些伦理观对于儿童以后长大成人是有帮助的,但是,教育内容还是过于简单。还有很多祖辈给孙辈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比如,给孩子讲一些鬼故事、灌输鬼神思想等,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2.教育方法落后从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有两种情况很普遍。第一种是放任型的,这一类老人认为孩子年纪小,只需要照顾好他们的身体健康,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并且这类老人由于自己身体健康问题或农活问题,无暇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对幼儿园和学校的依赖性大,将学生全权交付给幼儿园或学校,觉得每天只需把孩子安全地从幼儿园或学校接回来就行,对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内的表现如何,不会主动进行了解,回家后也不会与孩子进行交流。另一种教育方式则是溺爱娇惯型的,这类老人把孩子当作掌中宝,事事顺着孩子,对孩子4的要求有求必应。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任性娇气的性格,并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明辨是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伴间交往能力差。溺爱娇惯的另一表现是祖辈们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在子女身边的愧疚感,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零花钱的增加,加剧了留守儿童一些不良的习惯,很多留守儿童(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些错误习惯,祖辈往往不能在坏习惯刚露出苗头的时候进行纠正和制止,等到坏习惯越来越坏的时候,想改也就改不了了(已经形成后再改就难了)。三、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一)学校层面的建议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带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方面,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1.完善激励机制,使留守儿童享受更多关爱学校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帮助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去掉)需要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改变农村学校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虽然素质教育宣传了很多年,但是在我国农村学校中居于统治地位的还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考试成绩几乎是每一个“评价链条”的唯一标准:教育行政机构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每一个环节的标准都是考试成绩。这种激励机制产生了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第二,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受到优待,而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冷遇,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歧视[3]。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成为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学校对学生而言不再是乐园,学校不再是令学生向往的地方。留守儿童在学校中,除了学习用来考试的知识之外,没有乐趣,不能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改革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只关注学习成就优秀这的现实,使每一个老师能够真正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关注那些孤独的留守儿童。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照顾学生,把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融入到这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一张张稚嫩天真的面孔、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时,要上好每一节课、写清楚每一道板书、表达清楚每一句话、让学生彻底听懂每一个知识点。节课后,教师还要走进寝室,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感知他们的苦与乐。农村的每个教师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努力,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爱心。为了让学校真正成为吸引学生的乐园,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留守儿童的情感多一个出口,更好地克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倾向,可以利用下午最5后一节课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设立各类兴趣小组,让这些活动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平台,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的(似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2.完善家长学校建设,增强父母和祖辈的教育力量实际上,对于一些家长而言,即使他们不外出打工,天天和孩子一起,也无法教育好孩子,因为他们并不懂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当他们遇到一系列子女教育的问题时,眼前一片茫然,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当然,当他们外出务工而将教育子女的重任委托给他们的父母后,家庭教育的状况更加恶化。因此,(不需要分段吧?)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在当前,能够担任此重任的,首当学校。农村学校要以“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已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家长和祖辈的家庭教育知识,使他们掌握尽量多的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家长学校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好方法(地方)。目前,大部分城市学校都设立了家长学校,但是几乎没有农村学校设立有家长学校,即使设立,学校也不重视,形同虚设。农村学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设立并完善家长学校。此外,家长会和家访也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可以通过办讲座、发资料、做宣传、开家教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家长面对面地学到切实可用的家教方法。(二)村级组织的建议村级组织也可以在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中发挥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我国的农村是熟人社会,村庄内的社会成员都较为熟悉,这为村级组织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高了很好的条件。相比较于学校中的教师而言,村干部对本村内的各个家庭成员都比较熟悉,他们具有帮助父母和祖辈开展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可以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突出的作用。1.加强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宣传首先,村庄要在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村级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村里的宣传栏和广播站,张贴和传播家教知识图片和资料,在农村广泛营造重视家教、开展家教的氛围。同时,村级组织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比如“榜样母亲”选举、家庭教育知识竞答等方式。为了提高宣传的科学性,村级组织要加大和农村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取得农村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村级组织要主动寻求上级部门,如教育局、妇联、团委等机构的支持和帮助。浙江很多地区的村庄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和探索。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积极向6上级妇联组织争取资金和指导,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妇联还帮助招募了若干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为了充分调动村庄的积极性,上级政府在对村级组织进行考核时,可以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村级目标考核,激发村级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的积极性。2.尝试建立村庄教育基地,招募村庄教育干事以前,每一个村庄或者每两三个村庄就会有一个学校,农村家长可以很方便地向学校中的教师咨询教育知识和其他知识。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都进行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很多学校被撤销了,学校一般都布局在乡镇上,很多村庄不再有自己的学校了。在这个背景下,村庄可以尝试建立农村教育基地并招募村庄教育干事。教育干事一方面要和学校保持联和沟通,另一方面负责村庄内的儿童成长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教育干事要经常上门,和祖辈交流家庭教育情况,询问祖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在父母打工回家的时候,更要及时上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对孩子所存在的问题向父母汇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教育干事可以由如下几方面的人员来担任。第一,大学生村官。目前在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很多村庄都已经安排了大学生村官。在中西部地区,不久的未来,各个村庄也都会安排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的素质高,知识全面,可以担任村庄的教育干事。第二,退休教师。目前几乎每个村庄都会有退休教师,他们懂教育规律,如果他们愿意为村庄内的留守儿童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就会成为指导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力量。村庄要为他们搭建发挥余热的平台。浙江淳安县金陵村退休教师童志烈在村关工委的帮助下,在村里办了“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自己担任活动中心主任,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童志烈就组织在校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讲解本村的大学生情况,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方式使村里的“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各个方面进步不少。第三,村庄内的“民间教育家”。农村里面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可能不是很高,但是他们是村庄内家庭教育的成功者,培养出了有作为的子女,他们对家庭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且自身也具备相应的表达水平。这些人也可以担任教育干事。而且,这些人熟悉农村情况,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讲解。参考文献:[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廖文梅彭泰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J]——以江西为例,老区建设 2011(18)。[3]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